close

 

  《愛的十個條件》(The 10 Conditions of Love)被政治議題炒的正熱,要避免政治化而不看它嗎?我反倒覺得,若是對自由、國族認同、人權、性別議題有關懷的人都可一看,且從熱比婭的切身故事,正可以反思台灣的處境與民主現況。

  首先,我們都稱「新疆」的那塊地方,在維吾爾族人稱之為「東突厥斯坦」。至於熱比婭,這最近在新聞上頻頻喊話的女子是誰?她是曾被二度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女性,敢在人民大會堂江澤民的面前,揭露中國政府武力鎮壓維吾爾族的事實;之後甚至被中國政府關了六年黑牢,據她形容,黑牢裡的日子伸手不見天日,地板上都是穢物,一週才有人來清掃一次,她的隔壁住著維族鬥士,每晚都聽到他們的哭喊。

  看到藍天的機會?每四十五天才有一次,熱比婭說,當時她看著天上的鳥兒,不懂自己為何無法跟牠們一樣?自由自在。其時,已經可以不要衣服,她甚至也不怕死,要的只是一份自由──以及維吾爾同胞的自由。

  若從性別角度出發,她在中國政府的脅迫下與第一任丈夫離婚後,自立自強,租了小房間、為人洗衣為業,在闖出一番名堂後,熱比婭欲再找人與她一起為維族奮鬥,從而開出了「愛的十個條件」,要求下一任丈夫必須是也愛維吾爾族同胞,且能一起為族人奉獻生命與鮮血的鬥士。

  為此,熱比婭跋山涉水找到了現任丈夫,並向他求婚,她說:我是來幫助你的,你也該幫助我,I am going to marry you. 熱比婭打破了性別籓籬,由自己選擇了未來與她一同努力的對象,很酷,不是嗎?

  最令我感到敬佩的,是片頭跟片尾都強調的:當熱比婭面對族人同胞與最親的家人,她該為了同胞而讓親人受難,還是為了親人而屈服?一般人們大概會選擇後者吧!但站在海外維族領袖的位置上,她選擇了前者──最艱困的一條道路。

  也因而直到現在,除了大女兒阿蕊以外的四個孩子,都還在中共的監牢中,以各種莫須有的罪名,被監禁了起來。這是對一個母親最殘酷的折磨,但熱比婭在電台訪問中堅強的對中共表達了抗議,「我絕不會屈服」,直到節目結束才痛哭失聲,人說為母則強,但為民族領袖,更需有強大的意志力,才能撐住維族人民賦予她的信任。

  片尾,對於熱比婭選擇了民族大愛,而非兒女親情,大女兒阿蕊一邊幫她翻譯,卻一邊抹著眼淚道:「這是她選的,我沒有這樣選擇...」不處在熱比婭的高度上,阿蕊只想要她的弟弟妹妹平安。這是理所當然的人性軟弱,但一方面,她也只剩下熱比婭、媽媽、唯一的親人,於是她雖不贊同但還是跟母親站在一起了,雖然影片只描寫了一點這家人間的矛盾情感,其中的苦與甘,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。

===========

  經過漢堡提醒,其實熱比婭的言論仍然有許多爭議,其是否能代表維吾爾族的意志也難斷言。但看完這部片,不能抹煞的是她為民族同胞付出的決心,那六年的黑牢也沒有磨滅她的自由意志,且更證明了中國政府的無視人權。

  以前李白就說過了: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,使我不得開心顏?」

  台灣的權貴們,請好好想一想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nkinkids 的頭像
    kenkinkids

    Princekin and Roses

    kenkin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